实践略有所感(1)
今日分析神人群友略有所感,对唯物辩证法的理解加深了,遂撰文于此,因为撰文也是实践的一种方式;同时也是避免自己再入歧途。
根源问题
一群友受有政治色彩的LGBTQ+影响,自市雌二醇于pdd而不调节心理健康,终究走上抑郁之路。其当前表现为有一定的自我毁灭倾向却渴望救赎,而众人好话说尽,仍自取灭亡,遂弃之不顾。
然何至于斯?我分析认为其人渴望一种超然物外的力量即刻对其进行全面的改造, 而自己只需等待、只应当等待,甚至不应做出任何积极改造的行为。于是我认为这是一种不劳而获的思想倾向,追思为何如此,结合其人表现与自身经历,根源在于坚信“劳动无所得”,这种认识的形成无外乎两方面:其一是习得性无助,长期失败使其对劳动收获不报期望;其二是厌恶重复自我审视,劳动必然伴随超出自身能力的情况,需要不断自我审视能力是否达到或许多少额外付出,重复自我审视和水准之下的评价导致自我厌恶。这种失败不断重复,每次重复这样的循环都加深劳动无回报的认识。这不是一种健康的劳动观点。
自我思考
1段
确实如此,但难道我就没有这样的问题吗?忽视过程而过于重视目的的收获,当目的失败无法收获时却有用过程自我安慰,这是没有意识到过程与目的的对立统一关系。这样的错误总是发生,陷入二元论的错误不可自拔。
这警示我要常常注意运用矛盾分析问题,
2段
于是我很快获得了第二个例子。在完成上面的分析后,我不禁以此自矜,心头躁动而不投入下一次劳动中。于是分析该自矜,这是我常犯的问题。其是“认识上的超前性”与“实践上的滞后性”的矛盾。
“自矜”的内在矛盾分析(deepseek-r1)
“自矜”的本质,是精神领域的收获与物质领域的行动之间发展不平衡、不统一的表现。其内在矛盾可以概括为:
“认识上的超前性”与“实践上的滞后性”之间的矛盾。
让我们分解这个矛盾的对立双方:
-
认识上的超前性(矛盾的积极方面)
- 表现:您通过理论分析,成功地揭示了“渴望救赎”背后的矛盾。这在思维层面是一次飞跃,您获得了新的、更深刻的认识,超越了过去的自己。
- 这是您劳动(脑力劳动)的成果,它带来了智力上的愉悦和成就感。这种感受是真实的,也是您应得的。这一方面是值得肯定的。
-
实践上的滞后性(矛盾的消极方面)
- 表现:您的物质性行动(下一次实践)没有跟上认识发展的速度。思想已经跑出去了,身体还停在原地。
- 原因:大脑误将“思维的成就”等同于“行动的成就”。它提前预支了完成行动后才能获得的全部满足感,导致进行物质性实践的动力被大大削弱。“我已经想得这么明白了,已经很了不起了”的念头,无形中成了阻止自己投入更艰苦的实践过程的“报酬”。
二者的对立统一关系:
- 对立性:它们相互排斥。沉浸在“认识超前”的满足感中,会直接导致“实践滞后”。反之,一旦开始实践,这种自我欣赏的满足感就会立刻被实践中的不确定性和困难所打破。
- 统一性:它们又相互依存。“自矜”中的那点成就感,恰恰源于那次成功的分析(认识活动)。而没有实践,认识就无法被检验、深化和真正实现其价值,最终会使那点成就感变得空洞和虚假。
所以,“自矜”是这个矛盾在当前阶段的主要表现形式,其矛盾的主要方面是“实践上的滞后性”。
认识到矛盾是第一步,更重要的是推动矛盾的转化
需要创造条件,让“实践”从滞后方转变为引领方。真正的、马克思主义的认识,其最终价值必须通过实践来兑现。一次成功的分析,其价值不在于让我们自我感觉良好,而在于它为下一次更有效的实践提供了地图和武器。
实践注定是笨拙的、试错的、不完美的。 这正是实践的价值所在!它能把我们高高在上的、可能脱离实际的认识,“拉回”到粗糙的现实地面进行打磨和检验,使其变得更扎实、更有效。
故我撰写此文
文字是我思维的表达,它将虚无缥缈的思维固化下来,成为可以回顾、可以批判、可以优化的客观对象。
另外,LLM对于是进行实践的良师益友。由于个人阅历缺乏导致认识不足无法分析的矛盾,询问LLM总是有所收获,记录于此。